從MWC看平板未來趨勢:更多融合產品即將出現

2月27日消息,MWC2013最直觀的一個改變便是手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平板產品堂而皇之的登上了MWC的舞臺,要知道MWC是全球最富盛名的行動裝置展覽,平板在MWC上和手機同台唱戲,這意味著平板開始成為移動互聯網大潮下一種不可或缺的硬體設備。

實際上平板的興起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2009年第一代iPad推出的時候,各廠商還在抱著質疑的態度,等2010年才開始由廠商陸續跟進,此時的平板市場仍是一片藍海,到2011年、2012年平板市場才算真正日漸興盛,但是離成熟還差得很遠,因為彼時的平板市場還是ARM架構處理器橫行天下的時代,直到2012年底,才開始有x86架構的處理器的平板出現。英特爾和微軟加入戰局,才真正掀起了平板戰國時代的序幕。

平板和手機趨向融合,中間空白地帶消失

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這三者的功能和性能逐漸增強,而移動性則依次減弱,筆者認為,這是必然存在的三種產品形態,不存在彼此的取代關係,只會說此消彼長的份額變化。平板發展最初是從手機和筆記本兩端發展而來的,手機廠商用做手機的方式做平板,筆記本廠商用筆記本的方式做平板,在帶有各自產品色彩的同時尋求共性。

首先尋求融合的是平板和手機的產品,畢竟無論是對於做手機出身的廠商還是做筆記本出身的廠商來說,在平板上增加一個通訊模組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且隨著手機螢幕越來越大平板螢幕越來越小這種融合也是必然的。

目前看來,手機和平板的融合有兩種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一種是在平板上增加通話功能,一種是為手機增加擴展基座,有意思的是,華碩在此次MWC上發佈了兩款手機和平板融合的新品,恰恰分別採用了這兩種方式。

第一種可以理解為是從平板向手機的發展,無論是華碩推出的七寸通話平板Fonepad還是華為推出的六寸屏手機Ascend Mate,都屬於這一範疇。第二種則可以理解為從手機向平板的發展,華碩的Padfone開創了這一融合模式,目前推出的Padfone Infinity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不過這一融合方式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比如存儲資源的優化使用和協力廠商應用的支援等,不過對於微軟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產品。

隨著平板和手機的融合,這兩種產品之間的空白地帶日漸消失,無論使用者喜歡用哪種方式去打電話或著去娛樂,都可以找到合適的產品,對於廠商而言,應該注意在推出這類產品時要積極開發周邊產品,不能讓大螢幕的低便攜性成為移動通話的障礙,華碩此前推出的Memo Pad配備的藍牙通話器MeMIC以及HTC推出的Butterfly所配備的HTC mini,都是值得研究的產品。

主流平板小屏化,更多空間留給Win8產品

智慧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從3寸以下先後提升到3.2寸、3.7寸、4.0寸、4.7寸、5.0寸乃至更大,而平板似乎是受到iPad的思維定勢影響,或者說為了追求手機和筆記本之間的最佳尺寸,從10寸開始往下做,目前主要集中在7-8寸和9-10寸兩個尺寸範圍,毋庸置疑,5-6寸成為了手機和平板的臨界點。

在MWC之前,蘋果iPad mini和谷歌Nexus 7是最熱銷的兩款小屏平板,而在MWC上,這一趨勢被進一步擴大,一些有兩點的產品均是小屏產品。其中領銜的當屬三星Note8.0,這一產品沿用了GALAXY S3的設計風格,看上去就是大號的S3,精良的做工、出眾的體驗以及豐富的配件,都為其成為一款出色小屏平板增加了砝碼。除了三星Note8.0,NEC推出了最輕的七寸平板N-08D,惠普展示了和魔聲合作Slate 7,華碩也推出了支援通話功能七寸平板Fonepad,這一切頗具特色的產品的出現都表明主流平板小屏化的趨勢非常嚴重。

小屏平板和大屏平板相比,目前的份額還不高,但是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使用者選擇7-8寸的小屏平板,而大屏平板將以變形的形態出現,更多的擠佔筆記本的份額。

小屏平板之所以更受歡迎,筆者認為原因有四,一是小屏平板便攜性更高,適合單手使用,應用場景會更加豐富;二是小屏平板支援通話功能後可以一定程度上取代手機,對於一部分不在乎手機越來越大的使用者而言,這樣將手機和平板合二為一的產品可以讓他們外出少帶一個設備,自然也能夠節約一定的成本;三是小屏平板螢幕變小後更加省電,理論上可以擁有更長的電池續航能力,這對於追求移動應用的使用者來說是必需的;四是小屏平板有可能把成本壓的更低,如此一來無論是高端使用者還是入門級使用者的需求都可以滿足。

主流平板小屏化筆者認為除了這些自身因素外,還是受到了微軟的影響。Windows8平板推出之後,讓平板成為生產品工具成為了可能,雖然Windows8飽受詬病,目前看來Windows8平板的市場表現也並不出色,但這一趨勢我們是可以看到。大螢幕平板的需求多在於更複雜的辦公和更豐富的娛樂,尤其是在配備了鍵盤基座等配件變性後,和標準的電腦功能無異,在這方面,iOS和Android都是無法和Windows比擬的,iOS和Android發展小屏平板,既是滿足消費者更多的需求,也是提前尋求一個新的增長點,這樣做的結果則是留給了Windows8平板更大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微軟應該抓住主流平板小屏化這一時機,迅速佔領大屏平板市場,一旦iOS和Android在複雜應用方面有了改善,微軟就很難再有機會切入。

價格和配置仍是比拼重點,功能創新有限

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實際上都已經陷入了比拼硬體的怪圈,這是數年前電腦已經走過的老路,事實證明,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只會毀了這個行業,但是手機和平板的廠商依然在這麼做,不斷的推出更高配置、更低價格的產品,鮮有功能的創新和體驗的提升。

以iPad為例,每一次升級,都是採用更強的配置,但實際上隨之而來的系統升級並不需要這樣的硬體支援,即便是原有硬體也能有良好的體驗,Android的設備這一現象則更甚,從單核到雙核再到四核,如今很快就會發展到八核,大多數使用者對如此之高的硬體配備並無需求,基於高配置的平板應該只存在於少數產品中,而顯然目前據大多數產品都是這樣。

另一方面是價格比拼,Nexus 7之所以熱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便宜,為了複製Nexus 7的成功,華碩在MWC上推出了外觀類似但是功能更強的Fonepad,Fonepad擁有更多顏色,支援存儲擴展,可以通話,而價格則是仿照Nexus 7,為249美元。不僅Android平板,iPad在一代代更新中也推出更小尺寸的iPad mini,這一產品走的顯然也是廉價路線。

而在此次MWC上,我們很看到功能和體驗上有創新的平板,無論是索尼Xperia Z Tablet還是惠普ElitePad E900,以及一眾英特爾平板,都難以勾起看客的興趣。

使用者需要更高配置和更低價格的平板麼?答案是肯定的,使用者當然需要,這也是電子產品發展的必然,但是作為這一行業的參與者,各平板廠商如果想讓這一行業有更好的發展,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功能和體驗的提升上,而不是僅僅依賴于高配置和低價格方面不斷突破底線。

小結:這只是一個開始

筆記本上游市場的格局是從英特爾、AMD、威盛三足鼎立到英特爾和AMD兩雄爭霸再到英特爾一家獨大,平板上游市場在英特爾進入之前就完全是ARM的天下,高通、NVIDIA瓜分了這一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這樣的格局顯然是不健康的,ARM性能再高速發展,也有一些工作是它無法做到的,在這方面x86架構有著先天的優勢。而隨著英特爾加入戰局,ARM架構一家獨大的情況才被逐漸被扭轉。

在此次MWC上,英特爾專門設立了展臺展示包括手機和平板在內的各種移動產品,其產品也開始逐漸豐富,除了最初推出了Atom Z2460,還在高端推出了搭載Atom Z2580的產品,在低端推出了搭載Atom Z2420的產品,整體佈局日漸完善。

一邊平板上游格局逐漸形成,同時平板分別向手機、筆記本兩端融合的趨勢也越發明顯,整個平板市場的戰國時代終於到來,這不是結束,這只是一個開始。

文章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站長刪除,android訊息,請關注Android台灣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